行业龙头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姿势——产业赋能平台
相伴宝箱包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驱动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和分工的发展,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是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人类协作方式。
其实平台模式由来已久,集市模式在农村依然存在;自来水网、公路网、铁路网、电网、电信网等等都是重要的网络模式。尤其是铁路,将各个地区连接起来,使大规模生产和深度分工成为可能,几乎所有主要欧洲国家,都是通过铁路来推动工业革命。铁路业是资本密集型,铁路业高潮的20世纪初,纽约股票交易所中上市的公司中大约有60%是与铁路相关的公司,建设美国首个铁路联运系统的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也成为美国首富,每个铁路货运和客运中枢也是地区经济的枢纽平台。过去传送货物的铁路网和现在的传送bt的互联网何其相似。
过去20年,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平台型公司,已经成为大规模社会协作的核心枢纽,成为新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平台的底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拥抱、融入、改变。
下面从几个角度来解析平台、互联网平台。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分工的深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衍生出一些共性的生产流通消费需求,比如都需要运输,但是没有必要自己去建铁路网;比如要用电,没有必要自己去挖煤发电;需要用水,接入水管就可以。社会分工中针对这类共性需求的满足会衍生出来新的经济组织:平台企业,他们为一般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电力、自来水、运输等共性需求由电力网、自来水网、铁路网来满足,无需企业自建,这些基础设施也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越好的区域,区域内企业的经营发展成本越低。 同理也可以用到互联网平台,淘宝为商户提供了线上交易的基础设施,商户无需搭建网络、租服务器即可销售,使商户经营成本大幅降低。
产业互联网平台也是如此,为产业链上用户提供产业级互联网基础设施,让产业内客户实现即插即用,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效率越高,则“插在”平台上的企业运营成本越低!
互联网平台的边界:平台的边界等同于“生态的边界”而非局限于“企业的边界”
互联网平台被认为是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人类协作方式,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个商业组织形态,互联网技术扩展了科斯的交易成本边界,在新的互联网平台组织内交易成本可能最优。这个边界超越了资本所有权下的企业边界。平台上的企业可以使用平台的资源,而不一定要拥有!这也是互联网经济更强调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权的原因!使用权成为衡量网络平台组织上商业共同体边界的标尺。
所以互联网平台不是单纯的一家企业,而是由平台+插在平台企业+周边服务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可大可小。
与水电这类消耗品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上流转交互的最重要要素是数据,数据越用越多,越积累越有价值,范围越大越好。平台汇聚的各种结构化、历史和即时数据形成大数据,会成为互联网平台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就像是电和煤一样,但比他们更有价值,因为数据不是消耗品,而是增值资源;且数据衍生出来的服务边际成本极低。
消费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来赋能,产业互联网通过赋能来连接!具体区别见下图:
从前面两项来看,消费互联网的基本单元是人,不管可以合并的同类项需求体量还是形成的组织边界都远大于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数量级,所以如果仅从用户量来评估,消费互联网估值远高于产业互联网。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首要特性是赋能,所以把产业互联网平台称为产业赋能平台也有道理,其设计的基本逻辑就是将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同类项需求进行合并,转化为平台的服务、资产。具体见下图:
这里值得强调一下,大多数人认为平台应该是轻资产的,其实产业赋能平台应该重投入,原因如下:1.基础设施越完备,平台上的企业运营成本越低,这个基础设施不只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也包括被数字化改造的仓储、生产设施;2.平台需要更大的规模来形成交互、形成竞争壁垒。 从合并同类项的可达规模角度来讲,科技赋能平台的价值与边界>金融赋能平台的价值与边界>单一垂直产业赋能平台的价值与边界。
文章来源于: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